日本千叶县建造全球最大水上太阳能电站
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作用,深化接诉即办,实施有奖举报,畅通环保监督渠道。
同时推进排污许可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月起正式实施,全面规范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
徐州将如何贯彻实施?3月18日,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徐州市已经基本实现112个行业排污许可全覆盖,排污许可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基本实现112个行业排污许可全覆盖据了解,徐州市于2017年全面启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工作,分年度、分行业逐步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对存在污染物排放口位置或者数量不符合排污许可证规定,污染物排放方式或者排放去向不符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不按证排污行为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均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众可通过该平台获取企业排污信息。全市基本实现112个行业排污许可全覆盖。
排污许可证核发后,根据排污单位意愿,以政务专递送达许可证的方式,保证排污许可零跑腿。截至目前,全市共核发排污许可证1590家,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43家,排污登记11053家,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水排放口584个、大气排放口4386个。深入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德胜表示,十四五时期,烟台市将科学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推进污染源头减排。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畅通群众环境信访举报渠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开展全市环境风险源摸底排查,加强涉危涉重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流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成庙岛群岛海域、套子湾、四十里湾及龙口岸段等4个美丽海湾。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建设。海水浴场水质达标率100%。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德胜表示,十四五时期,烟台市将科学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提升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能力。水污染防治方面:以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为重点,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到2025年实现一减、二改、三提升,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河流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河流优良水体比例及水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持续提升。持续抓好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强总量指标的规范管理使用,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削减替代要求。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此外,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
海洋污染防治方面:健全陆海统筹的衔接管理机制,继续推进烟台市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工作,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到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6%,入海排污口整治率达100%。4月7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展望十四五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持续加强扬尘精细化治理,协同开展细颗粒物(PM 2.5 )和臭氧(O 3 )污染防治,稳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推进化工园区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市、县生态环境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深入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污染防治方面:加快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优化执法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加强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应用,推进生态环境空间准入制度精准落地。
其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探索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支持我市环保企业争创省级环保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提高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加强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制定《烟台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减排,实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天、地、空、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的监管和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修复工作,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到2025年,全市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评估结果表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贡献了全球净气候强迫的43.8%,其中正辐射强迫以CO2(57.4%)和含氟化合物(19.3%)为主,且其负辐射强迫仅占正辐射强迫的20.6%。
相比较而言,亚洲国家贡献了全球净气候强迫的21.1%,其中正辐射强迫以CO2(36.1%)和黑炭(27.0%)为主,然而,其负辐射强迫则可以抵消60.6%的正辐射强迫及其致暖效应。俄罗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国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气候强迫分为正辐射强迫(致暖)和负辐射强迫(致冷),在其构成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显著。结果表明,1850年至2014年间,美国、欧盟15国及中国分别贡献全球气候强迫的21.9%、13.7%和8.6%,中国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足美国的40%。
其中,发达国家以排放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短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的致冷效应则会抵消大部分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相比于2016年的研究,本次评估在已有10项全球气候变化胁迫因子(CO2、CH4、N2O、含氟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POM、黑炭、O3、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包括了二次有机气溶胶、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及黑炭雪表效应等3项新的气候强迫过程,增强了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为达成《巴黎协定》的全球升温控制目标,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继2016年首次评估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后,北京大学教授李本纲研究组经过4年攻关,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法,并采用学界公认的数据集,全面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1850年2014年),分析了温室气体减排及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对达成《巴黎协定》全球升温控制目标的可能影响。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努力推动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争取减缓并控制全球升温。然而,同期逐步实施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可能会降低大气污染物的负辐射强迫及相应的致冷效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效能构成了新挑战。
4月6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结果表明,1850年至2014年间,美国、欧盟15国及中国分别贡献全球气候强迫的21.9%、13.7%和8.6%,中国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足美国的40%。
俄罗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国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气候强迫分为正辐射强迫(致暖)和负辐射强迫(致冷),在其构成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显著。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该出手时就出手